top of page

【藝評】塵三「應成式」創作 - 游離於真實性與精神性之間


撰文:張乃予(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會員)



佛教發展的其一派系-中觀應成派,為人知的隨應破以「唯破不立」及歸謬論證為自我立論之方式。而塵三的「應成式」創作受其啟發,游離在東方/西方及抽象/具象及真實/虛幻的自我創作宇宙之中, 無疑破除了上述二元對立的論點及固有疆界,透過此方式以尋求自我內在的精神與創作信仰。


塵三,生於戰後的1953年,成長於抽象藝術在台灣開始出現及社會動盪的時代,彷彿是與抽象藝術的命運牽絆。那是剛落實地方自治概念以及經濟逐漸起飛但卻同時是戒嚴的時期。一直以來對繪畫感興趣的他,於復興美工習得美術養分並在創作中感到不受約束地自由。畢業之後,雖然不是以創作為業,卻還是離不開人文、藝術,在解嚴前一年1986年開了陪伴政大學子的獨立書店-滄浪書坊。一間不賣正規教科書的書店。不以市場取向挑戰求知的慾望,如自身的創作,試圖衝擊傳統框架和提供觀者思辨。


正如同塵三不甘被制度收編的學經歷一般,未受到學院規訓使得創作更顯大膽與不拘。在其開書店的三十餘載,終日與書中的大師對話和哲思辯論,並且持續鑽研書法、篆印,因此創作中的抽象風景也以東方哲學及生命經驗出發,灌注藝術本質之精神性,並試圖探討真實性,開創出自身的繪畫符碼。白適銘教授曾評其作品:「其所形塑的個人化抽象風景,選擇重新返回自然的途徑,在一幅幅構圖精簡,筆觸、色彩卻豐足多變的畫面中,營造出充滿文學性的宇宙韻律與精神氣氛,筆者稱之為『抽象詩性風景』。」


塵三的創作主題取自自然風景卻又未受其侷限,半抽象的型態給予觀賞時的想像空間,游走於似與不似之間。如齊白石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其善用藍紫色、 褐色作為畫面基底並且多以塊狀形式呈現,彷彿身處宇宙及大地的環抱中,巧妙點綴對比色及鄰近色恰如靈魂碎片,使其欣賞時給予觀者沈穩但欲跳動的悸動,感受到創作者的精神及意識揉雜其中,在寫意的形似與不似之中尋求到那自我的情感投射和真實探索,而深陷不已。在山水的表現同樣寫意奔放,時而如油畫技法之色彩堆疊,卻還是保有其綿密的筆觸和看似隨意卻控制得宜之暈染,塵三的創作自述提到:「寫意,寫的是胸中大氣。我不拘泥於山水既有的形式,相反,我結合了山水給我的一種感受,而在畫面上表達自由的意象。」


歷經戒嚴、解嚴到公民意識高漲的政治狀態,並且恣意徜徉於文學、宗教、藝術之人生經歷,觀塵三之作品,能感受到其渴望從自身所塑造出的自然風景中尋求那自由奔放的精神性,以及熱愛創作之純粹性還有探求真實性的試驗。將宗教立論轉化為藝術創作,東方哲思運用西方媒材呈現,創建出屬於自身信仰的抽象符碼,豐富台灣抽象藝術探討的哲學深度,游離於真實性與精神性之間。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