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囿於題 不滯於形 《Re:Niu》牛安故事展 看見自然而然的文人雅趣

2021-04-29|撰文者:林侑澂

創作中的牛安。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文人藝術如何與時代對話?」是藝術界近百年來樂此不疲的話題。大概也需要再過百年,後人才能夠對今日的發展稍有結論。若以古典藝術的慣性而論,牛安的呈現經常是意料之外的。卻總在第二眼之後,讓人查覺到悠遠的文人畫質感,感受到銜接古今的怡然態度。


2021年牛安再次與CHENS ART GALLERY合作,策辦了《Re:Niu》故事展。透過六個子題,向觀眾們介紹牛安既深且廣的關懷。此六個子題之間並非是階段性的先後分類,而是多軌同時的併行。於是在各子題的對話之間,看見了牛安反應的文化精神的有趣方式。


牛安,《有獅系列- 強與弱》,150 x 150 cm,壓克力 畫布,201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在創新表現手法的同時,牛安的作品依然條理分明,這或許可從牛安的生命經歷窺其原由。牛安生於上海,自幼與筆墨為伍、在美術中學時學習西畫、赴東京就讀武藏野美術大學並就業於藤田建築、旅居美國與韓國等地、近年常往返上海與舊金山創作、也於台北成立工作室。豐富多元的文化滋養,支持著牛安活力充沛地在各地進行藝術活動。


回憶起學藝之初,即便很早就接受了扎實的筆墨訓練,少年時的牛安也曾對於古典的形式感到牴觸和猶豫。然而隨著一筆一畫的累積,牛安已將筆墨轉換成為更容易與時代對話的語言。尤其是變幻萬千的線條,極具書寫感。一方面疊加成為豐富的層次,一方面也可說與自身的文化學養達到了平衡。


牛安,《藍色漫步者二聯畫-A》,43 x 40 cm,墨 彩 紙本,200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對於牛安來說,繪畫即是溝通。無論形式與內容,繪畫自身即是能滿足人與人交流的頻道,甚至可以敘述語言無法觸及的共感。也就是說發表作品時,畫中的一切就像是用字遣詞、語調語速,敘述著藝術家所想要表達的內容或精神。畢竟講得多不一定畫得好。牛安作為一位創作者,磨練的也就是屬於自己、最適切的敘事方式。在多條創作軸線上,以當代藝術家的立場詮釋著屬於牛安的文人畫。



【隱】

牛安,《悟之系列-CA2》,142 x 142 cm,壓克力 畫布,201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隱》系列當中的氣息看似駁雜,卻又反向地讓人放慢思緒。言而未盡的質感,悄悄地聯繫上了牛安對於古典文學的喜愛與體會。牛安非常喜歡古詩詞、古詩歌中,用意象比喻事物、多次轉換語境的文法。種種意在言外的美感往往含蓄,也象徵著東方文化巧思趣味。於是牛安運用了來自敦煌佛教、山海經、西遊記等等的古老的傳說故事入畫。這些形象在養成牛安的文化體系中,本身已具備意涵。但牛安所做的並非是故事的再詮釋,而是以今日的視點體現出「隱而不言」文化體質。藉由意在言外的方式,引導觀眾感受悠遠的文化韻味。



【石頭】

牛安,《寒石-F》,43 x 40 cm,墨 彩 紙本,2016。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石頭》系列是牛安相當重要的一條創作脈絡。長期研究園林造景的牛安,認為順應自然的太湖石是最能夠體現江南美學的物件了。石頭對於牛安而言,承載了歷史、文化與美感等等多重意義。細觀太湖石的線條、體感、鑿痕水痕,都如同書法般變幻莫測。而其中的洞隙,則是在虛實對應間形成了一方可想像、可置身其中的時空。


牛安,《寂石》,40 x 43 cm,墨 彩 紙本,2016-1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太湖石承載的歷史往往不可考了,而在描繪時,牛安最注重的往往是石頭的性格。一座座太湖石中充滿了歲月的低語和寄託,即使不動,牛安也覺得它們是有脈搏的。這也讓牛安大量用水、用彩作畫,讓它們顯得鮮活。從石頭本身形成的精神、氣質、神韻,到作畫者自身的情感投射,牛安賦予了石頭充分的敘事感。然而這樣的敘事並不是明確的起承轉合,而是傳遞一份文化氣質的雋永。於是太湖石的形象,終成了牛安在行旅四方時,寄託種種情懷的錨點。



【肖像】

牛安,《肖像-葉子》,72 x 60 cm,壓克力 木板,2000。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肖像》系列畫作描繪的常是牛安的親友,是最直接反應牛安生命歷程的一個創作類別。雖然並非是自畫像,但借用人物形象所側寫的氛圍,忠實地記錄下牛安在不同階段的生活心境。


牛安在大學時就離家遠行、去過許多地方,許多時候都是游子的身分在外。而一直以來的創作工作,常是大量獨處、隔絕外界的。為了讓畫室不那麼孤獨,於是牛安開始描繪心中所想的人們,以此排遣思念。從描繪中學時最要好的同學開始,牛安也在肖像裡進行了語彙上的實驗。從同學間討論過的「揚長避短」思維出發,牛安運用線條為主要的作畫方式,漸漸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肖像風格。

牛安,《肖像-J.J.》,45 x 41 cm,壓克力 木板,2008。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不拘一格的牛安也因應著不同朋友的印象,以不同筆調作畫。作品《J.J.》即是對於故友的感懷。這位來自台灣、相識於香港,足跡遍及世界的演藝工作者,總是鼓勵牛安的創作。同樣知性的兩人分享了彼此各式各樣的見聞,也分享著對於藝術的熱情。本次牛安藉著這一次的個展,帶著故友的肖像回到台北展出。為了故友、也為了自己,圓滿了一份充滿溫暖的念想。



【不亂】

牛安,《不亂-雨 B》,45 x 40 cm,壓克力 畫布,2015。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不亂》系列發想自牛安對社會趨勢的觀察。十多年前通訊設備、社群網站陸續普及化,推動著Blog的興起。似乎在一夕之間,某種自我表述的可能性被解放了。當時牛安身邊許多的藝術家們,開始熱衷於上傳作品及論述到個人網站上,使得生活中接收的訊息遽增。雖然牛安並不排斥社群媒體,但仍然沒有興趣成為一名作家。(畢竟畫面畫筆的世界,遠比螢幕鍵盤有趣得多)於是牛安將文字與繪畫交疊,以Blog記錄生活的概念投入繪畫,創作了一系列日記式、累積式的作品。


牛安,《霧霾不亂-獨處》,200 x 200 cm,壓克力 畫布,2014。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將所有的感知、所見所聞疊加在畫面之中。牛安的《不亂 雨》《霧霾不亂》分別講述了牛安在雨季和霧霾天之下生活狀況。這個子題中最關鍵的是「用不亂的方式敘述很亂的主題」,無論內容如何滿溢,都能亂而成畫。例如在空氣汙染之下,各種符號充斥各處。可見與不可見的混亂都並列在一起,但即便觀者無法解讀全部的符號,卻依然可以身歷其境,接收到牛安作畫時的情緒。牛安在畫中,同時呈現了感受者與旁觀者兩種處境,也將現實困境和未知想像交織。以多個敘事片段的梳理,將每個當下的感受與印象做了紀錄。


【WHY NOT】

牛安,《善之門》左 / 右,190 x 130 cm (2件),壓克力 畫布,2018。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WHY NOT》再次結合了牛安生命中各個面向的經驗。熟稔的筆墨、大學主修的工業設計、變遷中的城市樣貌、長期觀察的藝術趨勢皆揉為一體。作品中亮晶晶、五顏六色的水鑽,一方面受了Damine Hirst / 水晶骷髏的影響,試著探詢藝術的界線。一方面也反應著城市中四處可見的LED燈,充斥於大量廣告、招牌的「亮瞎眼」現象。牛安試著以看似廉價的媒材做實驗,嘗試創作具有品味的藝術作品。已有跡可循的創意,反應出了牛安相當有趣的突破精神與自由追求。

牛安,《美麗人生 之一》,50 x 41 cm,複合媒材 畫布,2009。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牛安在多組作品中,提出了對種種既定框架的問題意識。各種美學上、哲學上、生命經驗上的問答過程,表現在了媒材與題材的實驗上。如數件《美麗人生》中,牛安以繽紛的顏料與水鑽在深底色上描繪了骷髏。在美學及反美學的碰撞之間,討論死亡之於生命的意義與永恆性。耐人尋味的是,牛安並不急於提出見解,而是單純地側寫感受、紀錄思辨的過程。在提供觀眾們在內容的同時,更難得地體現出「跨越慣性」的實驗實踐。


【工藝】

牛安,《青花盤(春)》,直徑41 cm,青花釉 陶瓷,2017。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工藝》系列源於牛安對於陶瓷的情懷與癡迷。從旅日求學開始,牛安就經常到陶瓷工坊去學習相關的知識,也熱衷於研究歷史中各個名窯。學成回到上海後,更是常隨友人到景德鎮,多方面地瞭解陶瓷文化。一系列結合了太湖石、電話區碼等等意象的瓷盤,共採用了四種不同時期的青花釉作畫。用簡明深刻的方式,將「當代 / 文人 / 複數領域 / 藝術家」四個立場同時表述。即便牛安總是討論作品多於討論自己,但此系列的創作幾乎可說是牛安最接近自畫像的一個系列。



於是乎:

牛安,《手稿》。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牛安是江南人,是江南雅韻所生養的藝術家。


無論身處何方、以何為題、以何形式,牛安的作品中均見源自故鄉的文化風華。在刻意與隨意之間,水氣,湖、河、雨、霧、雲、石的意象均以新樣貌面世,和區電話區碼、湯料罐頭、骷髏這些當代符號相互對話。種種新意源於天然的實驗精神,把畫室當作實驗室的牛安,總是能夠悠然地享受著藝術路上的未知。於是牛安以新穎的藝術形式體現出古典的精神,就此繫起了古今。

牛安家中收藏的太湖石,藍色牆面上書寫的是唐代劉禹錫所作的駢體銘文 《陋室銘》。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心繫故鄉、胸懷傳承的藝術家不少,但天生如牛安這般自然自由也不多。在藝術的長河中,每一位創作者都承繼了師長前人,並且努力實踐著自我。每十年一次,牛安會舉辦回顧型的展覽自我檢視。這樣的里程碑,總能讓牛安更有意識地停下步伐回望。2020年全球遭逢傳染病疫情,延期了展覽計畫。於是牛安在今年以《Re:Niu》(英文Renew / 「更新」的諧音)為發想策辦了故事展。期望在疫情漸緩的此時,展示出具有能與時代對話的藝術作品。

牛安,《太湖石手稿》。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作為藝術家,創作與人生總是一體兩面。或許是多重文化的洗禮,或許是因為本質天性,牛安的藝術中存在著一份不造作。不急於求解、不掂量成敗、不介懷褒貶,牛安只專注於讓作品更像自己,只考慮作品是否完備。如此處事,讓牛安像極了大隱隱於市的修道者,又不知覺自己已是修道者。


在這個筆墨不再日常、紙硯專屬藝術的今日,牛安用她的方式繼承了文人畫。於非傳統的形式中,看見了從傳統演變而來的軌跡。於關懷當代的座標中,看見了古典文人美學的精神態度。牛安的創作取得了一個難得的平衡,同時開啟了「文人藝術如何與時代對話?」的許多可能。


於是乎,在筆筆之間,牛安相當真摯地實踐著牛安喜歡的藝術。

創作中的牛安。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Re:Niu》牛安故事展主視覺。圖/CHENS ART GALLERY提供 陳氏藝術 Chens Art Gallery【Re:Niu】牛安故事展​ 展期:2021-05-01 ~ 2021-07-02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100號 Chens Ar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