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凝視牛安的《枯山石》與《媽祖》 感受文人藝術的當代關懷

撰文者:非池中/林侑澂


Chens Art Gallery懷抱著初衷與熱忱,致力於美學的推廣,持續介紹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給大眾。國際間活躍的藝術家牛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牛安近期居住在台北創作,也藉機細細感受台灣的生活氛圍。並於Chens Art Gallery以《新神話.神畫》為名,發表了層次豐富的系列作品。

牛安於工作室與作品合照


牛安生於上海,自幼學習書法與水墨畫。和她相處時,總能感受到一份文人氣質的傳承。青年時就讀上海美術學院附中學習西畫,接著前往東京的武藏野美術大學 / 工業工藝系深造。完成學業後,於日本的建築師事務所任職,並遊歷韓國與美國。近年多往返於舊金山與上海,專職藝術創作。牛安對於生活細節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經常能從中發掘多樣化的題材。作品中流露著深厚而清新的文化關懷,形成了雋永的藝術風格。

從小接受的筆墨訓練,讓牛安對於傳統美學相當熟悉。特別是對於線條造型情有獨鍾,能夠很本能地分析、追究其中變化。青年時就經常與同儕討論「當代藝術家該要何去何從?」,並漸漸開始有意識地發展自身善用線條的特質。也在就學及就業的過程期間,將筆墨氣韻的思維融入建築藍圖之中,在業界廣受好評讚賞。回望著這些非純美術、社會化的經驗,牛安認為「離開繪畫是為了回到繪畫」。一次一次多面向地嘗試,最終都會回歸成為藝術創作的養份。

牛安,《夏至 II 》,直徑32.5cm,水墨紙本,2020。


本次個展發表的《枯山石》系列,是牛安多年來太湖石研究的系列之一,而《媽祖》系列,則是將在台灣生活的經驗與感情轉化成視覺。展覽可見筆墨間蘊含的東方氣韻,也體現出了西方藝術無拘無束的探索精神。將種種的視覺語彙融為一體,給觀者感受色彩層次交錯、回味無窮的美感經驗。

枯山石系列最初起源於牛安在京都一年的生活經驗。在那段日子裡,牛安展開了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反思。牛安觀察到,京都的美學不僅發生在藝術創作,也存在於茶文化、餐飲文化等等日常之中。牛安將京都生活圈的態度與氛圍,重新對照中國藝術的教育模式(多著重於形式與技法)。多方映照之下,慢慢地體悟到中國傳統中「含蓄美學」更真切的樣貌。也漸漸領略-隱喻是比喧囂更具敘事能力的藝術形式。當作品中具有更多詮釋空間,也就具備了更多感動人心的可能。


​​​對於牛安而言,京都茶苑之中的枯山石、枯山水造景,是具有意象性的象徵主義產物。石山與沙海所形成的世界,體現了物我、反映了內外在,也敘述著個體與萬物之間的聯繫。心懷如此「一景一宇宙」的思維,牛安為觀者們開啟一扇扇的圓門圓窗。讓作品猶如一面面自觀之鏡,也提供一方讓觀者能夠投身其中、自然安適的精神場域。

而身為一位江南人,牛安對於太湖石造景更是充滿情懷。自2014年以來,牛安造訪、研究超過千座的蘇州庭院,一點一滴地將庭院中的順應天地的造景,與自身的故鄉眷戀揉合,細膩地畫下古典中國文化中的美學和品格。

枯山石系列畫作中,存在著二十四節氣、+512的電話區域碼、徽派建築的幾何形、寫意而生動的流水、急徐輕重並存的山石造型、如同陽光也如同水氣的金霧,要順暢地組合如此多的元素,需要藝術家自成一格的風格為基礎。而牛安在畫中,最經常運用的是「枯筆」畫法,藉著由內而外慢慢運行的力量,讓飛白的結構穩定,並同時與其他較潤、較輕的筆法相融。融會出太湖石「瘦、透、漏、皺」的特徵,也進一步詮釋中國美學所講求「虛」和「靈」的氣韻,讓寸圓之間存在著無限延伸的空間感。

蘇州庭園窗雕一隅。


牛安的語彙運用是豐富的,無論是京都的茶苑或蘇州的庭園,牛安都非常細膩地去感受歷史文化的傳承,並以當代手法敘述不同的哲思體悟。透過金墨與黑墨交疊出的豐富筆趣,牛安闡述她怡然開闊的處世之道。每一件枯山石作品中的小世界,活潑而真摯地交織出藝術家真實的生命狀態,即便牛安畫面所使用的符號相當多,仍可感受到一份「隱意」、一份話未說盡而繞樑三日的美。如此自信而含蓄的思維,支持著牛安組構出豐富的層次,呈現給了觀者視覺與知覺同步的美感思辨。

牛安,《驚蟄》,直徑32.5cm,水墨紙本,2020。


在多個文化圈的生活經驗,讓牛安的藝術有著多面向的發展。在媽祖系列之前,牛安曾以觀音的百態千相、神性人性創作了一系列的畫作,而觀音系列在台北展出時,友人向牛安介紹媽祖在台灣的信仰,讓一直喜歡各種神話故事的牛安深感興趣,特別是媽祖從凡人成為神靈的故事,對牛安而言很是獨特。這樣的機緣,開啟了牛安對於媽祖文化的探索。

牛安長期的創作方式,大多是先想定主題後、開始研究和實驗。然而媽祖系列的發生,更像是一場與文化的邂逅。牛安從歷史故事到遶境活動,慢慢地觀察、研究,感受到媽祖文化的日常性與親和感。所傳遞給牛安一份可愛、帶來福報、受到信賴的意象,也進一步成為她系列繪畫的主軸。


媽祖系列創作之初,並非由某個特定形象出發,而是源於內心意象的感知,這讓善用線條的牛安,在開始時有些難以掌握造型。於是牛安開始轉換想法,開始以不起輪廓的方式自我挑戰。即便出現了線條,也都以短促的節奏進行。這系列中少用線條,而是多採取模糊的渲染效果,忠實地反映出牛安對於媽祖文化的理解與想像。

在台灣期間,友人向牛安介紹各種盛產的水果。品種豐富的果實,例如色彩驚豔的火龍果、香甜微酸的百香果,或是甜蜜的香瓜,為牛安帶來許多新奇愉快體驗。大大小小的廟宇,常見燒香祈福的畫面也讓牛安感到親近。而廟宇中,節日表演戲曲時舞台上的梳妝、戲服,更是在牛安心中留下特別的印象。

牛安,《綠檸檬明善媽祖》, 106 x 85 cm,水墨紙本,2020。


牛安很自然地將這些關於台灣的記憶,與媽祖的意象連結。水果豐富多樣的滋味,讓她開始使用鮮豔、螢光的色彩鋪陳畫面。而廟宇中戲曲的造型,也成為了畫中媽祖在服裝上的參考。

在活潑的色彩中,牛安也使用黃金、白金、赤金、粉金等等顏料,與不同面容的媽祖形象相互印襯。在紋樣的細節上,則是借用她熟悉的古典唐三彩或是京都繪畫風格,在畫面中容納更多的閱讀性。希望能夠在作品之中,顯現出個人的特質,也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

觀察媽祖系列,牛安最初是以一個水果一個顏色為出發,再接著嘗試結合越來越多的元素,呈現出自然多變的樣貌。到了最新的幾件作品,牛安筆下的媽祖開始越來越圓潤可愛,如同牛安作畫時滿滿的、一一成真的祈願。最近四件樣貌圓潤的媽祖,也由水果命名,轉變為平安、福佑、明善和普濟四個封號為題。將作畫過程中,冀望自身順遂、大環境健康穩定的誠心,悉心寄託在了作品之中。


2020年,全世界被籠罩在疾病的傳染之中。牛安對於兩個系列的作品,也懷著特殊的寄託。即使枯山石用色較單純,也在水與空氣的流動上多所著墨,水中的小魚依舊生機盎然。而媽祖系列則是更直接地,將對於安康平順的盼望傳遞給的觀眾。期望藝術創作也能體現出意志力的維持,和生活一樣懷有希望,成為能夠與時代對話的作品。

牛安在《新神話.神畫》中,發表他創作旅程相當有意義的一頁篇章。與觀者們分享對於文史的學養、美學的心得以及生命的實踐。也即將在十月的台北藝博,展出進行中的「節氣系列」。將傳統的文化與智慧,以具有藝術家特質的語彙再次詮釋。

綜觀牛安的創作脈絡,發展至近年,漸入不滯於物、自在取捨的階段。在顯隱之間自然取捨,也開始和作品「相互造化」。今日的牛安,不再需要執著成為作品的主宰,而是放寬心境、順應著作品共同成長。在不同時間、空間中穿梭,一筆一畫自我反饋、與自己相處,也與萬物相繫。

牛安媽祖系列作品合照


生活並不會總是順遂,藝術創作的道路也經常需要面對矛盾與困境。但牛安笑著說,她的人生最終目標是當一個「老畫家」。這樣的願望,淺說是相信自己會一生在藝術中前行,深論是想能夠走進一個反璞歸真的自在境界。牛安期望未來的自己能夠老而不老,成為一個衷心探尋藝術、勇敢跨越框架的實踐者。

走進《新神話.神畫》中,感受到的並不見得是一套學說或是訊息。而是既豐富又純粹的美學觀,也是牛安身為藝術家,對於自我與藝術真誠的處世態度。


新神話.神畫 】牛安個展


開幕|2020.9.5 15:00-17:00


展期|2020.9.5-2020.10.8


電話|02-2752 2578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100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bottom of page